Search Blog
Hit enter to search or ESC to close
熱門文章
什麼是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及髖臼發育不良(DDH)?
DDH 是指嬰幼兒的髖關節及髖臼在發育過程中,因某些原因而變得不穩定或發展不完全的情況。嚴重時可能導致股骨頭(大腿骨頂端)脫離原先應該落在髖臼裡的位置。
發生率
- DDH 在新生兒中的整體發生率約為 1% ~ 3%,但因為各地區、種族和統計標準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- 女嬰相較於男嬰更易發生,尤其是臀位生產(腳或臀先出產道)或第一胎的寶寶,風險更高。
不處理 DDH 的後續影響
步態異常
若髖關節長期脫臼或髖臼無法包覆股骨頭,孩子在學走路後,可能產生跛行、擺動步態、腿長不一等異常。關節疼痛與退化
當關節穩定度不足,容易導致髖關節過度磨損。孩子長大後可能提早發生髖關節疼痛,甚至出現關節退化或關節炎。生活功能受限
DDH 造成活動度、運動表現與日常功能受限,若長期忽視,可能對未來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。
該怎麼診斷?
臨床檢查:Barlow 與 Ortolani 測試
- 在新生兒或嬰幼兒期,醫師會透過「Barlow 測試」和「Ortolani 測試」檢查寶寶的髖關節是否穩定。
- 若察覺異常,醫師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影像檢查。
影像學檢查:超音波與 X 光
- 超音波:適用於 4~6 個月以下嬰兒,可看到軟骨發展情形。
- X 光:較大嬰幼兒或懷疑已有嚴重脫位時會使用,可更清晰呈現骨骼位置。
臨床症狀與觀察
- 家長若發現寶寶活動度不對稱、包尿布時兩腿展開角度不同、或行走時出現跛腳及不對稱姿勢,都應及早就醫。
輕微 DDH 個案:在家如何處理?
對於程度輕微且尚無手術指標的 DDH 兒童,醫師可能建議先採用保守療法或觀察。除了必要的支具(如 Pavlik 吊帶)或護具輔助外,家長也能在家從生活照護與姿勢管理等面向幫忙。
維持正確包巾或抱姿
- 寬鬆包巾:避免將寶寶的腿過度伸直或束縛,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自然彎曲及外展位,促進髖臼正常發育。
- 使用育兒背巾或揹帶:選擇能讓雙腿呈現「M 字腿」的款式,寶寶大腿能自然分開並有支撐。
雙腿向外擴展的正確姿勢
- 在日常抱姿、哺乳或放置嬰兒椅時,盡量讓寶寶兩腳平衡分開。
- 若醫師建議,可在換尿布時,短時間採取「雙腿呈外展位」,以柔和方式讓髖關節保持穩定。
按時回診與配合復健
- 若醫師處方了 Pavlik 吊帶或其他支具,務必要按照使用方法固定時間穿戴,並定期回診調整。
- 輕微個案雖無立即手術需求,但也要追蹤髖關節發育狀況,必要時配合物理治療或醫學影像檢查。
觀察寶寶活動與學步狀況
- 在學步初期,可以選擇平穩防滑的地面環境,並注意寶寶雙腿是否活動對稱。
- 發現孩子走路姿勢或腿長短明顯不一致時,應立即尋求專業諮詢。
結語
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及髖臼發育不良(DDH)是一種常見於嬰幼兒的骨骼發育問題。由於 DDH 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發生率且潛在併發症多元,家長需格外留心。若不及時處理,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嚴重的疼痛、活動受限以及關節退化問題。
然而,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能顯著改善孩子的預後,包括使用支具、調整姿勢及日常護理方式等,對於避免手術或促進恢復都極具幫助。若您有任何疑慮或發現嬰幼兒活動異常,請務必諮詢專業醫師,並定期回診追蹤,以確保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。